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经典匮乏 好书难寻最近,上海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,当前不少都市白领青年没有时间读书,不习惯读书,不知道读什么书;上海白领青年读书偏少。有作者撰文指出:“支撑起中国读书市场的主要读者群体,倘以货币化作为计量依据,青少年就几乎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。”提出了“在中国当下的图书市场,除了青少年,究竟还有多少人在读书?”这一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“不学无术,在任何时候,对任何人,都无所帮助,也不会带来利益。”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。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、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,读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。人格的修炼,心灵的净化;事业的成功,创新、创造;社会的进步,人生的快乐,轻松和超逸,无不来自于学习,来自于知识的积累,来自于思考和实践。而人类智慧的结晶、传递信息的媒介,书籍是无可替代的载体。就是在网络发达的时代,依然如此。
当今社会,读书人少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,除了传统的名著,图书市场文化类的书籍、经典之作寥若晨星,有吸引力的好书难以寻觅。新闻出版业内专家说,每年出版新书13万种,原创的不多,优秀原创的更少,同质化、新瓶装旧酒、跟风炒作现象很严重。
走进新华书店,除青少年(儿童)读物之外,最多的是励志类书籍。《一生只做一件事》、《成功是一种习惯》、《靠自己成功》、《做最好的自己》不胜枚举,基本一个模式。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《卡耐基:成功之路丛书》在中国市场面世,《人性的弱点》、《人性的优点》、《人性的光辉》和由卡耐基的门人阐释卡耐基学说的《积极的人生》、卡耐基夫人按照卡耐基模式所著《写给女孩》、卡耐基妹妹根据卡耐基搜集的名言警语所辑《智慧的锦囊》等曾经畅销一时,帮助人们克服弱点、发挥优点、开发智能,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快乐,那么之后林林总总的励志类书籍再也没有突破《成功之路丛书》的框架和思想。或者说,只是其演绎、拓展、翻版,所不同的只是书更厚了,留白更多了,装潢更华丽了,价格更贵了。
还有一类是所谓的名人写自己,像赵本山小品里所说的“日子”、“月子”之类的书。作者借着自己的名声,写写自己的事情,尽管“自己,不是事儿”、也就“自己,那点事儿”,但洋洋洒洒“不是事儿”还得写成事,“那点事儿”还得铺陈其事。这类书销售的时候动静很大,报刊、网络都会有点响应,就像朝水塘里砸一块石头。看看中外名人传记,多少伟人、多少巨匠、多少文豪,自己写自己的真还不多。有的名人还不让后人为自己写传记。现在的“名人”有胆量,事业刚刚开始,高峰还在前头,先来一段自我小结,无知无畏。这样的书,炒作一阵,天晓得能卖出多少,看不出有多少阅读的价值。
再有文学类的作品,据说数量不少,但影响不大。其实从传统的阅读习惯看,最能吸引人的是文学著作。古今中外的名著,吸引了多少人百读不厌。就是改革开放初期,上世纪80年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,成为社会阅读的主流、讨论的热点。当下的文坛,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文学作品,似乎很难发现。
人有郁结,不得其通,述往事,思来者,写心头之愤,抒结压之情,感天动地,故常有经典出现。当今社会,文化多元,生活富裕,环境宽松。无生活之艰难,无心头之结郁,写书只是一种生活方式。或者自我欣赏;或者找找乐趣;或者扬扬名声;或者以自己的“学识”经历,自诩为导师,教育别人这样的书籍,确实难以引起多数人阅读的兴趣。 (作者系江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)